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覺得沒有進步?Knowing is not half the battle.

為什麼讀了很多書自己卻覺得自己沒有進步?

我曾經有過很長一段時間好像在讀書,其實卡住了,並沒有進步。

下面是我的思考和總結。

GI Joe Fallacy

GI Joe Fallacy,是課程 The Science of Well-Being的老師提到的。GI Joe是兒童安全宣導動畫片裡的人物,類似過馬路要等綠燈或者不要和陌生人講話之類的。每次宣導完,GI Joe就會說:Now you know it. 現在你知道了,好像知道就會了一樣。

Knowing is half the battle.知道就是成功的一半嗎?這只是我們給自己的幻覺。

有很多視覺幻覺的例子,比如下面這兩條線,我們的大腦明明知道他們一樣長,但是我們的眼睛無論怎麼看起來還是下面的線比較長。知道事實並不能改變我們的眼睛。

我們讀書也是一樣,之前我以為讀過就知道了,想要計畫每週讀一本書。

但是讀書本身只會讓我們知道而已。光知道還遠遠不夠。我們需要的是行為的改變。

Illusion of Competence

課程Learning How to Learn的老師也提到了類似的觀點,那就是Illusion of Competence。是一種心理學偏見,可以理解為成功的錯覺。

比如上課,可以全部理解老師說的話,感覺自己全都掌握了。

比如一本書看似很簡單,花2個小時讀完,好像以為自己就掌握了。

這些都會讓我們產生成功的錯覺。

首先,感覺懂了不一定真的懂。最簡單的測試是看自己能不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如果感覺懂卻無法清晰表達的話,還是有沒想通的地方。

其次,你感覺懂的其實是別人的知識組塊。在學《學習如何學習》的過程中,我花了很多時間理解Chunk(知識組塊)和如何Chunk。知識組塊大意是我們頭腦把知識編碼歸檔。老師教的是她的理解,她的組塊,她的編碼。這些如何要轉化成我們自己的組塊?需要的是我們的大腦自己的處理。

把我們的大腦比做一間容量無限大的倉庫好了,而一本書是一個巨大包裹。別人的知識組塊在別人的大腦裡有明確的名字和明確的位置,可以隨時拿出來。我們讀一本書,要把一個巨大的包裹拆開,然後一小片一小片的單獨處理,和我們自己舊有的內容交換更新。最後形成一個大的、有名字並可隨時提取運用的包裹存儲在自己的頭腦裡。想要把別人的包裹照搬在自己的腦袋裡的結果很有可能是我們根本不記得有這個包裹,或者我們要用的時候根本找不到在哪裡。

最後,變成頭腦裡的知識還不夠,要改變我們日常的習慣,運用所學到我們的生活中。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第13章(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裡提到如果我們讀了一本實用型的書,覺得有道理,就要改變我們的行為。不然讀了也是白讀。

具體如何改變

1.Why-找到自己的目的

要找到自己的目的,有強烈的目的才能指引自己的方向。

比如我的目的是查理蒙格說的跨領域學習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型。(我的心得:讀書心得和摘要:窮查理普通常識,怎麼投資?怎麼跨領域學習形成多元思維模型?

2.仔細挑選適合自己的書籍和課程

《如何閱讀一本書》裡提到書籍的金字塔的概念,好書很少,要仔細挑選。

也提到閱讀分為消遣性閱讀和增加理解力的閱讀。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閱讀,殊不知我們只是在消遣而已。

要看比目前的自己高出一點的內容,即仰視,這樣才能增加我們的理解力。

還有現在到處都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比如有佣金返還的課程會被鋪天蓋地的聯盟行銷,而免費的好課程因為無利可圖卻沒什麼人推薦。比如很多部落格博主出的書因為有部落格本身作為營銷工具,書籍相對比較容易賣的更好,但是其實書的質量卻見仁見智。

3.表達-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可以通過說、討論、寫和教別人等等方式。目的是表達和輸出,把別人的變成自己的。

比如學了後可以和家人討論,或者教給小孩。

也可以像我一樣,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寫出來。

“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摘自《如何閱讀一本書》

4.實踐-將改變落到實處

我們通過讀書獲得知識和經驗,如果我們覺得有道理,就需要改變我們的習慣,實踐我們的所學。光說不練永遠都是紙上談兵。

因為我們智慧的成長速度遠遠大於演化的速度,我們本質上還是動物,我們的大腦會選擇最舒服最節能的方式來度過每一天。如果我們沒有刻意將讀書中獲得的知識經驗和智慧運用到我們的生活,我們還是會和以前一樣,被習慣殭屍控制,每天都留在心裡舒適區。

最近1年我覺得我進步很多,其實我也沒讀幾本書,但是我讀好書,盡一切可能弄懂,並且運用到生活。

比如我最開始讀的《華爾街之狼從良記》,我有列出一些後續行動,現在發現我真的做了一部分。我開始思考我生命中值得感謝的人和身邊值得感謝的人,並且真的用我的行動去感謝他們。我認識到偶像的力量,給自己找到達摩德仁教授這個偶像,並且和他學習。還有看英文原版書取代翻譯書,現在已經可以做到。

我看的每一本好書都是這樣的處理過程,只要我覺得被說服了,我就會改變我的行為習慣。

5.堅持-沒有一蹴而就

我覺得讀書學習是有一個曲線的,前期積累非常緩慢,但是會越學越快。

讀的書越多,我們的知識組塊的圖書館越大,給我們提供的處理工具就越多。就像是把我們的大腦存儲越來越多的工具,工具越多,面對新問題時,處理的越快,處理的也越好。

所以,當自己覺得進步緩慢的時候,先檢視自己的方法。如果方法沒有問題的話,缺的就是堅持。堅持下去,說不定下個tipping point就來了。

source: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Exp.svg

6.推薦:

如果你看完本篇文章想要開始實踐,我會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和《學習如何學習》的課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的心得:

如何閱讀才能真的獲得智慧:《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心得,How to read a book

每個人都是拖延症患者,怎麼克服拖延症?

為什麼番茄鐘工作法這麼強大?Coursera Learning How To Learn《學習如何學習》心得1

總結:

為什麼我要寫這篇文章,因為我怕自己感覺懂了,而不是真的懂了。

通過寫這篇文章,我經由思考總結歸納來處理我學到的信息。處理的越多,越能形成有效的知識組塊,也越容易記得並在未來隨時提取出來解決我面對的新問題。

這篇文章提出的解決辦法是我思考後的結果,更是我未來改變自己行為的指南。

最後再提醒一下,看這篇文章不會改變什麼,要自己讀書徹底內化並且通過改變習慣、改變我們的行為才會真的看到閱讀的效果。

參考資料:

The Science of Well-Being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